人们常说,婴儿一出生就像一张纯白的画布天天配资网,未来能绽放出怎样绚丽的色彩,全靠后天的教养与培养。因此,“人性本善”的观点,曾一度成为人类社会广泛认可的主流思想。
从古至今,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:人天生善良,只是由于环境的影响,才会出现所谓的“坏人”。然而,换个角度思考,我们也能理解“人性本恶”的论断,认为人如果不受教育和道德约束,大多数会表现出恶劣的行为。
毕竟,当人们面临生存危机时,丑陋和自私的一面往往被无限放大,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瞬间变得毫无作用,仿佛变成一张废纸。于是,“人性本善”还是“人性本恶”一直成为哲学界争论不休、难以定论的终极问题。
不管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,社会上始终存在好人和坏人。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,人类不得不发明了惩治坏人的制度——刑罚,从而成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成为保障法律权威的不可或缺手段。
回望历史长河,刑罚伴随着社会的演变不断变化,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缩影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,刑罚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。即使在同一时代,不同的统治者对刑罚的运用也会大相径庭。
展开剩余79%显然,暴君越残暴,刑罚的种类越多样且越严苛。古代便有一种特殊的刑罚,执行时间长达两年,起初几乎没有痛感,甚至有些舒适,但最终却令受刑者痛苦难忍,这种酷刑被称为“水滴刑”。
要追溯刑罚的起源并非易事,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,刑罚便登上历史舞台。早在原始社会的舜禹时代,就已有对刑罚的明确记载。《尚书·尧典》中有言:
“象以典刑,流宥五刑。鞭作官刑,扑作教刑,金作赎刑。眚灾肆赦,怙终贼刑。钦哉!钦哉!惟刑之恤哉。”
进入夏朝,五刑制度逐渐成型,分别为墨刑、劓刑、剕刑、宫刑和大辟刑。此后刑罚体系不断完善,变得愈发严酷,尤其到了商朝,刑罚的残酷程度让人闻风丧胆。
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以残暴著称,史书上流传着他发明和使用各种酷刑的记载,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炮烙之刑,而“水滴刑”也是他创造的众多酷刑之一。
商纣王是个纵情享乐的暴君。有一次,暴雨倾盆,他望着一滴滴落下的雨水陷入沉思,忽然生出一个疑问:“滴水穿石”的道理人人皆知,但为何雨水从高空坠落却不能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?难道人的头骨比石头还坚硬?
现代人明白,滴水穿石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,雨点落地虽高,但作用时间短暂,不可能伤害人体,更不可能穿透石头。但当时的商纣王显然对此感到好奇,想知道一个人能在水滴不断冲击下撑多久。
于是他下令抓来一名犯人,开始实验这项刑罚。那个时代,因不服从纣王命令而被囚禁的犯人极多,许多忠臣如比干、杨任、杜元铣都死于非命。
按照命令,大臣挑选了一名年轻强壮的奴隶,将其半躺固定在一根柱子上,头部正对柱顶下的水桶。水桶底部开了一个小孔,水滴一滴一滴缓缓落下,精准地滴在奴隶头顶。
起初,水滴击打在头上反而让人感觉凉爽舒适,带来一种精神振奋的奇妙感受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,这份舒适感逐渐消失,转而变成疼痛。长时间的冲击最终导致皮肤破损,甚至骨骼受到侵蚀。
为了不让奴隶过早死去,监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给他提供每日三餐,有时因失误没及时加水,奴隶还能得到短暂的休息。就这样,奴隶忍受了整整两年多的折磨,最终因疼痛难忍而死去。
事后,官员向商纣王汇报此刑的效果,纣王已几乎忘记这刑罚的起源,但听闻奴隶临终时痛苦万分,内心竟感到极大的满足。于是,他将水滴刑正式列为刑罚之一,用来惩罚那些不愿服从但暂时不宜处死的犯人。
水滴刑表面看似温和,肉体伤害不大,却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折磨人的心理承受力,刑期长达两年,绝大多数人根本坚持不到那个期限,有些心理脆弱者甚至撑不过两个月。
试想,冰冷的水滴无休止地击打着天灵盖,在寒冬时节更是如同一种穿心之痛,这种折磨在现代社会难以想象。
由此可见,古代刑罚更多是满足统治者扭曲的心理,他们以残害人命为乐,最终也导致自身王朝的灭亡。正如俗话所说: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
自古以来,只有赢得民心才能稳固天下,但民心绝非靠严酷刑罚换来的。百姓只有在有尊严的环境中生活,才会真正拥护统治者。
如果君主一味相信严刑峻法能使百姓惧怕,从而巩固权力,那必然是错误的道路。商纣王的覆灭正是生动的教训,告诉后人,唯有勤政爱民,才能成就长治久安。
遗憾的是,能做到这一点的帝王凤毛麟角,历史上的王朝因此循环更替,难以避免兴衰更迭的命运。
参考文献:《中国历代酷刑》等。
(图网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钱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